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记得很多年以前,在某本杂志上看到过一则笑话,可能是《故事会》吧,讲的是:大跃进时各行各业盛行浮夸风,年底时各单位的头头们都要开会做总结,提展望,一个比一个能吹。火葬场的领导自然也不甘落后,吹嘘道:“今年我们烧了五百,明年争取烧一千,后年要再翻一番,大后年要……”旁人听到大惊失色道:“别再翻了,再翻番全市人民都没有啦!”

银行行长们大概会发觉,他们现在面对的情况和上面的火葬场的头头有点相似。有人统计发现:“2011年中期,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重约为48%。换言之,16只银行股与2193只非银行股的净利润大致相当。这很容易引发一种联想,即:银行利润率过高,挤压了实业的生存空间。”(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yhpl/20110901/033810414804.shtml)民生银行行长洪崎甚至在一个论坛中发言称:“企业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来源:http://finance.qq.com/a/20111202/004094.htm

这几年中国的银行业过得太轻松了。随着各大银行上市融资、再融资补充了资本金,以及政府管制着高额存贷款利率差,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时政府一度大肆鼓励放贷,银行业迎来了一次信贷狂欢节,随之则是账面利润的快速增长。然而,任何一个产业,当它高速增长了一段时间之后,其增长率总是会慢下来,这被称为“增长率陷阱”,银行也不例外。从目前的情况看,似乎银行业离增长停滞已经不远了。

“16只银行股与2193只非银行股的净利润大致相当”,这显然是制约银行利润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金融业的功能就是为实体经济有效、合理的配置资金。金融业的利润过高,吞噬了实业,导致实体经济虚化。当实体经济中的参与者都纷纷抽出资金进入虚拟经济时,虚拟经济的利润基础也将不复存在。试想,银行的利润对非银行的利润比例继续上升将会如何?是等这一比例上升到不可持续的高度然后瞬间崩溃呢,还是缓慢地降低这一比例呢?政府部门会如何决策?就我个人的看法,以目前的数字,银行与非银行部门的利润比例几乎已达极限,即使维持这一比例,也意味着银行的利润增速无法保持最近数年的速度,而会大大下降到不超过非银行部门的水平。

如果说银行与非银行部门的利润比例决定了利润增速放缓的话,那么存贷款利率差下降则有可能使利润增长变为下降。目前政府依旧管制着法定利率,即存款利率设置上限,贷款利率设置下限,存贷款利率之差保持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水平,且随着资金面的宽松与否、存贷款期限结构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总体而言,只要银行比较注重风险控制,它想不赚钱都难。虽然说政府的智囊们不断建议应该开始利率市场化了,但因为利益集团的消极对抗而迟迟无法推进。但是,储户也不笨。由于存款利率长期低于消费物价指数,导致储户逐渐降低存款比例,而青睐于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这一年来“金融脱媒”一发而不可收。对于银行来说,理财产品固然也赚钱,但赚的是中介费,且用上了银行的隐形信用做担保,风险更大,收益也较低。也就是说,即使政府方面无法推进利率市场化,储户们也会倒逼银行做利率市场化,市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的。如果说以前银行是在政府制造的温室中成长的话,那现在温室已经被砸开了一块玻璃,而迟早,温室的玻璃会全部被拆除。要知道,连印度也在上个月取消了利率管制,中国呢?还会有多远?银行的利润是否能增长,取决于实体经济的成长,也取决于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如果利率市场化的速度非常快,其利润确实有可能下降。

中国的银行数量其实并不少。全国性的有工农中建四大行加上交通、招商、民生、兴业等银行,各省几乎都有至少一家银行,经济发达省份甚至各个城市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城市商业银行,还有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等,其数量可不小,但目前,它们的竞争其实也不算太激烈,欺负客户闹上媒体的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现在银行们“田园牧歌”般的和谐共存的生活迟早要被残酷的“丛林法则”取代,银行业也迟早会体会到证券行业腥风血雨般的竞争的滋味。有些人认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会增加,甚至超过息差的利润,但是,如果有如此激烈的竞争,中间业务能赚得了这么多钱吗?我很怀疑。

对于工农中建四大行来说,还有个潜在的隐患,那就是1999年至2003年期间,它们剥离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资产给资产管理公司,以此获得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年利率为2.25%的十年期债券。然而,当首批1万亿元的债务到期后,资产管理公司却无法兑付,只能延期又一个十年(参考:http://finance.jrj.com.cn/2009/02/1816283606136.shtml,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50391)——这些债券就好像地毯下的一个洞,看不见时觉得一切良好,真踩中了掉下去可痛苦了。不知道再过十年会不会兑付呢?假设永远不兑付,永远只支付2.25%的年息(即使财政部担保这利息一定会付),那么这些债券还值这么多钱吗?要知道,现在的一年前存款利率已经是3.5%,我预计,未来长期利率保持2.5%-3%的可能性较大,这意味着这些债券是贬值了,而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净资产加起来,也还不到3万亿。

当然,中国的大型银行股票,“孤儿寡妇”型的保守投资者也有爱上它们的理由,因为它们派发股息相当慷慨,大约30-40%的净利润作为股息派发给了投资者。相对于目前低迷的股价,其股息率高过存款利率不少。但是,有一家银行开了坏头,即交通银行。我在《为什么不投资大型国有企业的股票?》(来源:http://shiyutang.blog.caixin.com/archives/29473)中已经举过这个例子,这里再重复一遍:“财政部控股的交通银行2010年经营相当好,其净利润高达390亿元,但在对待普通股股东上,却十分吝啬,其派发的现金红利仅为11亿元,相对于390亿元的利润简直就是九牛之一毛。不仅如此,这11亿元中的5.6亿元还被作为税收上缴给了交通银行的控股股东财政部。上市公司分红时不尽量帮助股东减税,却想方设法设计方案多交税,这么荒唐的分红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次臭名昭著的股息分配方案必将载入史册。保守型投资者必须密切关注其他工农中建这四家派息记录相对良好的银行,如果一旦它们有降低股息派发比例(股息/净利润)的行为,那么可能就到了抛弃它们的时候了;当然,我非常希望这几家银行能维持它们的良好记录。

另外,跟其他国家的银行股的市值比,中国的银行也未免显得高了点。(参考:http://finance.qq.com/a/20090914/001337.htm

总之,对于银行股,不能因为它们便宜而抱有过高的期待——但这也不意味着不投资银行股,关键还是在于挑选。成长快质量好的中小型银行仍旧值得配置;有良好派息记录的大型银行也值得持有。但是,不成长又不派息的银行就不值得选择了,它们具有成为僵尸的潜质。

话题:



0

推荐

汤诗语

汤诗语

7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本博客中所有文章内容皆不代表公司观点。

文章